2025年09月30日 (周三)   2℃~ 20℃   多云
  • 搜索
  • 学习强国
  • APP
  • 综合
    看电视
  • 综合 交通
    听广播
  • 微博
嘉峪关—没有屋顶的长城建筑博物馆
时间:2025-05-20 11:01:56 来源: 阅读量:76

巨龙腾空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说龙有真实的具象,那么,长城就是一条巨龙。它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在中华大地腾起,壮观的景象,让世界惊叹!

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是整个明长城防御设施的缩影。结构之缜密、功能之完备都是长城史上所没有的。在以嘉峪关为核心的防御体系中,长城并非一线排开简单的城墙组合,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军事重镇、关城、隘口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于沿线设立障、堡、敌台、烟墩(烽火台),互为犄角。长城构筑中的设计施工,从位置走向的确定到障、堡、敌台、烟墩、道路等军事防御、烽燧预警、后勤补给等系统的配置,以至墙体形制结构、选材用料,都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其构思的精巧合理、施工的艰苦卓绝,都令人叹为观止。长城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最早是利用生土夯筑,后出现土坯与土烧制的青砖。石的使用开采于周边之山脉,后则加工为条石。从前采石、取土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这种审美的积淀中,一些在初始为实用性目的所进行的设计,今天往往演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嘉峪关也是这样,城墙的垛口之间均等的距离,当初是为了合理地布置兵士,利于防守,现在却呈现出一种均匀、和谐的节奏感。敌楼的设置,是为了驻兵和储存粮草、武器。没有敌楼,长城只是一道无人防守、徒具虚名的墙体。而在今天看来,敌楼却成为嘉峪关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茎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如果把长城比作一件巨幅草书,敌楼就是线条流动之中的顿挫。

阳刚之韵

走进嘉峪关,不仅可以品味嘉峪关防御设施的精密,还能够感受其建筑的韵律之美和雄壮之阳刚之美。

内城即关城的中枢心脏。内城设有军事指挥机关,明设守备公署,清改设游击将军府,建有嘉峪关公馆,清乾隆始设巡检司。还建有军队营房、仓库等。又设有夷厂,建有庙宇等。军火武器、粮秣均置于城内。内城周长640米,东城墙154米,西城墙166米,南北城墙长各为160米,面积2.5万平方米,略呈梯形。城墙分两次筑成,初筑土城时,用黄土夯筑高约六米,夯土层12至14厘米。弘治七年,加固关城,除维修6米以下部分外,又加高约3米,外侧用土坯垒砌,中间填以混合黄土。少数增高的墙身也有夯筑的。墙高9米,加上垛墙共高10.7米。底基厚6.6米,顶宽约3米,用砖铺。故《肃镇华夷志》言万历元年(1573年)巡抚都御史廖逢节议题接帮城堡,嘉峪关与其他九堡同时接筑,不确。因弘治八年所成之关楼,正德二年成之内城东、西楼不是建在原来六米高城门平台上。外侧有青砖砌垛墙,高1.7米。用砖每块长42厘米,宽20厘米,重10.5公斤。每个垛上均设有瞭望孔,以便观察敌情。下设有斜坡式射击孔。城墙内侧有砖砌宇墙,高30厘米,厚34厘米。

内城有东西二门,东门上楣刻“光化门”,西门上楣刻“柔远门”。“光化”即以德化人之意,就是发扬光大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去教化开导边疆少数民族。“柔远”即是以怀柔政策安定抚慰远方民众。两门均是砖砌拱券门洞。门洞深20.8米,宽4.2米。门洞基础和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衬砌。两门均安铁皮包钉黑漆双扇门。二门之内北侧靠城墙建青砖斜坡马道,上至城顶。坡下有砖木结构的门楼和照壁。马道斜长22.2米,宽2.7米,外侧有护道墙。马道下原有成排的拴马桩。

内城二城门顶部平台上均建有城楼,分称光化楼和柔远楼,皆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楼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画。脊上镶嵌有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楼内安装有带扶手的木楼梯,缘梯可登二层、三层。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城垛,即马面、暖铺,也称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敌楼可驻兵,可从左右侧面射击冲到城墙根底下的敌人。关城南北城墙上无门,墙外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戍兵瞭哨之所。楼为二层砖砌单间式,高出城墙5.4米,底面积29.7平方米。楼形如碉堡,下层向城内开券门,另三面开券式窗,由内可登楼,楼上为平台,台四周设垛口。

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劈门南向。门楣东“朝宗”,西“会极”。“朝宗”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朝觐中华朝廷,以示归顺向化。“会极”即“会合于极边”之意。西出会极门就是要把聚合、团结之精神,带到西域诸地诸国,极边聚会,归心团结,天下祥和。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古朴、安详、厚重!

两瓮城门顶上各建阁楼一座,高5.7米,坐北向南,面积为28.6平方米,为一层小三间式。楼前红柱通廊,两端与城墙相通,对扇小门南开,东西两边开窗。楼脊扣筒瓦,楼顶四角飞檐上装龙首瓦,檐翼起翘,美观大方。

罗城在西瓮城西墙外20米处筑一道凸形城墙,其南北两端均与外城墙西端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南、北两翼长城连接,构成西侧外城,也称重城。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楼顶扣灰瓦,顶脊装饰蟠龙首瓦,飞檐凌空。

关城之东、南、北三面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外城。南北墙的西端与西罗城相接,并在此与关南、北长城相连成掎角之势,东部围墙沿岩岗边缘筑起,围成一广场。外城门位于东北角,称“东闸门”,上面建有闸门楼。门洞长10.6米,高4.2米,宽3.8米,两侧石条砌基,砖砌壁,壁嵌36根方木支柱,上搭方木棚架,顶上建有门楼,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红漆明柱,上盖灰瓦,装脊兽。

嘉峪关具有审美的性质还在于,嘉峪关是一座伟大的古代建筑。我们看到长城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关城城楼的设计与建造更具有艺术的匠心。它的城楼层数和高度,建筑的式样以及悬挂其上的横匾,都与整个关城处于一种整体的和谐之中,显示了威严、雄伟、壮观。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长城美学研究的逻辑前提。

在嘉峪关南,连峰叠嶂,宛如列屏。东接武金,西至昆仑,南通番部,延袤几千里。四时积雪,终年不消,皓白氤氲,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晶莹彻霄,真乃佳景。

嘉峪关北部边墙外,向北而望,一带平原旷野,草木皆空。但见漠漠平沙,渺无涯际。西眺沙州西,鸣沙在焉,岂古所称流沙与?每微风落日,轻若翠浪,隐若纤云,浩浩荡荡,景亦奇矣!

嘉峪关最初只有城,无楼。明弘治中、正德初李端澄构大楼,以壮伟观,望之四达。在嘉峪关西北,即汉之玉石障(遮虏障)之处。草树秀发、云霞杳霭。每天宇晴霁,烟景苍翠,呈奇献秀,有可爱者。

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有此涌泉,不惟民资以生,且又沃地数顷,盖水磨于其上,天之所以惠边民,其利溥哉!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作力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最伟大的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的意义所在。

嘉峪关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首先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它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关并守,气势昂然。嘉峪关,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这就是长城美的本质特征。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这即是对崇高和壮美审美感受的特征。

生命节律

嘉峪关的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现在它的建筑本身。

长城本身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这种节奏感源于自然。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而长城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候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嘉峪关的节奏不仅有横向的起伏运动,还有纵向的伸展和延扩。这最典型的表现在关城的城楼设计上,比如,从水平线来看,嘉峪关的城楼在城墙的横线之上,还重叠六条横线,即三重飞檐与脊檐的水平视线。这七条横线(加城墙水平线)在顶尖的指引下作上腾运动,并与四角凌空的飞檐互为呼应,在凝固的、平静的建筑上产生一种腾越之势。它使整个周边平远和缓的城墙水平线,立即流动起来,显得城楼愈加巍峨、高耸。耸立的城楼又与高大、厚实的城墙映照,城墙四周的角楼犹如拱卫城楼的天神卫士,在闪烁刀光剑影的齿形雉堞烘托下,整个关城呈现出雄险、健拔之势,和不可侵犯的威严,“天下雄关”当之无愧。

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嘉峪关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嘉峪关近44公里的长城防御线,有墙体、墩台、城堡等,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永恒感。

嘉峪关不仅是明代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现在所能见到最完整的一座西部长城上的综合建筑体系。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关城建在峡谷中的嘉裕山上,在低地上仍呈雄跨之势。城墙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80米高的悬崖边,北衔鸟兽绝迹的黑山峭壁石关峡,形成一道铜墙铁壁。再往石关峡,沿悬壁城墙攀登而上,回眸大漠中的嘉峪关,正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向南走向讨赖河边,明长城西部第一墩在绝壁之上拔地而起。俯视讨赖河奔流不息,北岸陡峭壁立,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心动魄。而举目南眺,则见祁连山巍峨壮丽的雪峰,在白云缭绕中闪闪发光。

诗意盎然

林则徐诗词《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写嘉峪关之高,写登上嘉峪关所见之景,写得惊心动魄,几百年以来,嘉峪关的雄壮,被林则徐写到了极点。

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关头的飞阁之上,极目远眺,关外树木一行行笔直地呈现在眼前。山上盘绕直上的长城极高,云彩在它的脚下,更显得极其壮观。

关之险,城之高,状天山之陡,瀚海之远。在这里,山势高峻陡峭,沙海辽远迷茫。天山,高峰耸峙,有如人并肩而立;瀚海,飞沙若浪,无边无际,视若海然。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这一带地势非常险要,东起崤山,西至潼津,高山峭壁之间,只有极窄的通道。而函谷关雄踞谷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古人说,一丸泥即可东封函谷关。诗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却偏用了句反问的话:谁说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我走出关外很远的地方,再回头看看,这关真如“一丸泥”了。这句反问,正是从另一面说明,嘉峪关确实太险要了。

可以说,林则徐的诗句准确概况了嘉峪关的特色:严关、险关、雄关。所谓严关,即庄严肃穆之关,在雪山戈壁大漠的映衬下,嘉峪关一身豪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威严。唯此,才有“万里征人驻马蹄”的精神力量。所谓“险关”,它地处两山夹合之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相形之下,崤函关只是一丸泥了。可见嘉峪关之险是无可比拟的。所谓“雄关”,早就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加之层峦叠嶂,重关并守,壮丽雄伟的气象早已深入人心。

长城与丝路相交,雪山与绿洲相映,戈壁与湿地相连,传奇与时尚相接。自然,赋予了嘉峪关美轮美奂的色彩;文化,给予了嘉峪关无穷无尽的活力。

承接历史,嘉峪关是军事重地。在民族冲突的时候,这里是一座军事重镇,以防御来追求和平、和合。历史上乌孙、匈奴、月氏、突厥、吐蕃、西夏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

嘉峪关是商贸要地。在民族和谐的时候,这里驼铃声声响丝路,马蹄得得伴燕鸣,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今天,这里依然是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补给点、中转站,是甘肃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嘉峪关是文化高地。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在这里汇聚,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流,嘉峪关见证了华夏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交汇交融,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经过六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嘉峪关作为军事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从审美的角度看,嘉峪关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

这是历史的规律,当和平和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当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踏步向前,嘉峪关这座古老的军事堡垒的实用功能,已经被时代被更先进的防御措施所淹没了。

嘉峪关的实用性功能消退和审美功能增长的双向历史演进,是世界各国许多古代文物的普遍性特征。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雅典的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文化遗址,以及各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从远古的石器、彩陶,到青铜器,都有此特征。

现在看来,嘉峪关作为长城建筑的百科全书,是以往长城防御体系的集大成者,敌楼、箭楼、角楼、烽燧;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城楼……不仅如此,它所表达的美,更是大气绝伦,堪称没有屋顶的大地上的长城博物馆。

记者|胡杨

编辑|符晓 康晓媛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


主办单位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0~2025 嘉峪关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举报电话:(0937)6220150 邮箱:jygxww@qq.com  ICP备案号:陇ICP备09001133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8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