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它的修筑,历经168年的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大国工匠的智慧,其用砖,不计其数,尤其是一些文字砖,对于研究当时的建筑工艺有着重要意义。
长城文字砖,砖上的很多文字记录了长城修造者的信息。透过文字砖,我们可以辨识出某段长城是由谁修造的。文字砖上的每个文字都是史书之外的鲜活符号,为我们解锁那段历史提供了密钥。
与古代城池相比,明长城无疑拥有规模更大的文字砖,这是因为明长城与历代长城相比,长度较长,尤其是火器的使用,防守要求更高,所以,明长城的很多段落都是用砖石垒砌,十分坚固。这样,文字砖出现的概率也就更大。
那么,长城砖上为什么会出现文字呢?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
长城文字砖的出现源自我国古代社会“物勒工名”这一工程制度。所谓的“物勒工名”,即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便于日后出现问题时溯源追责,统治者会要求在产品表面留下制作者的相关信息,如制作时间、制作人姓名等,与今日产品包装上的生产信息类似。日后若出现质量问题,方便倒查责任人,依律加以处罚。长城是国家工程,青砖是明长城重要的建筑材料,每一块砖都关乎国防安全,因而长城上所有的砖也都被纳入了“物勒工名”这一“质量监管体系”中。
文字砖制造工艺有多种样式,根据目前已发现的文字砖,主要有模制、戳印、划字和刻字四类。模制文字砖,即在青砖制坯过程中,于模具的表面刻字模,装土翻模后文字便“印”在青砖上,这类文字通常出现在砖的正面,以阳文为主,字体较大,字数较少,笔画粗犷粗糙。戳印文字砖,即在砖坯制成后,在晾晒之前,采用印章式的戳将文字压印于青砖上,这类文字通常出现在砖的长侧面(也有部分为正面),以阴文为主,字体较小,字数较多,笔画细腻,富有美感。划字砖,即用简单的工具在砖坯表面随意划出文字的砖。刻字砖,即在烧制完成的成品砖上,用尖锐物品将文字刻在砖的表面。
根据砖铭内容,我们又可以将文字砖归为三类,第一类是责任类文字砖,这类砖上的文字以模制、戳印为主,核心内容是烧制城砖时的责任信息,即“物勒工名”制度的具体体现。在明长城上,这类文字砖的文字格式相对固定,主要有时间+制作者和仅有制作者两种。
除了责任类文字砖,还有记事类文字砖,此类砖以划字为主,内容多与烧制工作相关,如时间、砖坯数量等,此类文字砖并非批量生产,而是带有较大的临时性、随意性,因此保存数量极少。
第三类是分界类文字砖,砖铭以刻字为主,内容多为长城墙体标段分界处的标识,与分界碑类似。它们往往出现在长城不同段落的首尾处,以此来明确长城修造责任的起始段落。1975年在嘉峪关境内的长城墙体中出土了一块石质的“长城工牌”,在工牌的正、反两面都刻有字,正面刻有工程的工段和施工日期,背面刻有修建人员的名单,因此它的出土证明了当时修建嘉峪关境内的长城是分段承包的,一旦日后城墙倒塌或破损,就可以根据工牌所记录的内容追查责任。
嘉峪关能保存如此完好,除了和当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多毫米,极度的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利。最重要的是与严格的建筑选料和修建质量密不可分。比如,嘉峪关内城墙历经了三次加筑才形成了近11米高的墙体。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而成,6米到9米为土坯加筑,9米到10.7米为青砖垒起而成。修筑关城所用的黄土全部都是取自黑山的粘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而成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将草籽晒死变成熟土后再进行修筑。其次,还要加入灰浆、棉麻、糯米汁等,增加墙体的粘结度。在关城建好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在一定范围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进城墙必须推倒重修,只有箭头触墙而落才证明墙体坚固合格。
我们知道明代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修建长城大多是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据地方史料记载和对现存遗址的调查考证,嘉峪关境内的长城多为黄土夯筑和青砖垒砌。其中对于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城墙,一般是将黄土经过烈日暴晒后再加入棉麻、糯米汁等物提高它的硬度——“锄耰不能入”意思是说,城墙很坚固锄头都刨不动,验收时在一定距离内,利箭是不能射入墙体的。那么,对于用青砖垒砌的城墙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确保其质量的呢?
在嘉峪关关城的城墙砖中,我们发现在有些砖的砖体中央刻有“工”“玉”“王”“上”等,而且相对来讲这些字的笔画都比较简单,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那么这些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内涵呢?
从嘉峪关城的修筑用料来看,除黄土是从近处取来以外还有条石和砖。条石是由关北黑山麻子石做成。这种条石不仅体积大而且重量也不轻,在关城中主要用于瓮城和门洞之中,可谓千年不朽、万年不烂。使关城的墙体更加坚固,关城建筑用的青砖每块长42厘米、宽20厘米、重10.5公斤,是用量较大的砖。如此多的砖是由多家砖厂大批量生产的,因此怎样确保每一块砖都能合乎标准和保证其质量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
从砖上的文字来分析,不难看出这几种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记忆和书写,比如“工”“王”等;另外从字的含义来看,都喻含“精”和“好”的意思,比如“玉”“上”等,是对一种事物或东西的赞赏与肯定。
嘉峪关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关隘,文字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它记录了与军事防御相关的工程信息,如城墙的建造规划、防御设施的布局等。这对于探究明代嘉峪关军事防御的整体布局、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以及军事指挥系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明代修建嘉峪关时,文字砖记录了当时制砖的工艺细节、烧制地点等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材料生产水平。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状况,包括制砖的原料选择、烧制温度的控制等方面。文字砖上的文字可能展现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明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嘉峪关文字砖上的文字反映出当时流行的书法风格,如楷书、行书等字体在砖上的体现。其笔画的形态、结构的布局都可能蕴含着书法艺术的美感,有着笔法刚劲有力或者圆润流畅等不同的风格特点。
长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城的许多重要历史信息都融入了斑驳的城墙和青砖里,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寻找、探索、解读、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挖掘长城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长城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编辑|符晓 吕岩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