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天水,秦安,姓魏”,人们就会问:“是魏店的吗?”可见,这个“店”得有多大!甘肃史话丛书《秦安史话》扉页是秦安县的示意图,形似斗篷侠士骑行骆驼疾驰;魏店,居图首及正身之位,充满力量感。忽有联想,坐拥八千年前大地湾人类遗存、距今八百余年建县历史的秦安,是否先天独得一份灵气?故而“秦安名人仅《二十四史》记载的就有二百四十七位”(《秦安史话·序》),继而又想,作为秦安人,特别是文学写作者,是否又多了一份写作的自觉?
魏文晶,天水秦安人,且还真是魏店魏家坡人氏。
一位女高中语文老师,却总让我想起“书香剑气”这样的词语,只为她别样的诗文和人生。
细品人间烟火色
《蒹葭苍苍》是魏文晶的第二本散文集,距离第一本《愿将深情共流年》出版,有六年时间。作者在《后记》中说,因为手机丢失轶散了近百篇文章。这对于一个有繁重备课授课任务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说,极其不易,那她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魏文晶在《蒹葭苍苍》后记中回答说:“匆匆一生,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文字所记载的这个世界曾经的样子和自己曾经的辛酸和努力,真诚与善良,爱与被爱,并以此濡染他们的精神,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激励他们向善,向美,心存悲悯,笃行致远。”可见,魏文晶老师“立言”初心之切。
《蒹葭苍苍》是时代个人写作的一个缩影。全书展现了作者的生活足迹和成长历程,字里行间表达对过往岁月的回味、对当下生活的珍爱以及对未来日子的憧憬。作者以深沉细腻的文字,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字中的生动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共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执着,不仅展现了魏文晶个人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写作来寻找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和内心成长的视角。
感佩之余,我也担心,世风流变中,我们的子孙是否会有不辜负魏老师期待的捧读动力。风声日变,雨声依旧,读书声已渺渺于河边、桥头、闹市种种形态直播的喧嚣里……“羲里娲乡”的秦安人,自觉有捍卫斯文的道义,流经魏店魏坡村的显亲河的文脉,也流淌在魏文晶的血液中,让她停不下手中的笔,隔三差五,你会在纸媒、微信里,看见她的文字。
苇草的思考与重量
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由于思想,囊括了宇宙。”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这似乎也是魏文晶的原则。努力思考生活的真谛,努力思考生命的价值,努力思考自己。
这种思考,是向阳时“我心中开着一扇门,一直等待永远青春的归人”,是“看过了世界的黑暗与痛苦,却依然相信它的单纯与美好。”这种思考,是背阴时的自我否定:“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情趣的人,不喜欢逛街,不喜欢外出旅游……那些热闹嘈杂人头攒动的场景常常会让我万分沮丧。” (《蒹葭苍苍》后记)“卑微如吾者,能有几人欤?”(《痴爱三题之丁香》),这种思考,更多的是内心的纠结与矛盾:《我的反思》《我的自白》《我这半年》……哪一篇不是对镜自问:我是谁?为什么?怎么办?问得花容失色、灵魂出窍。
好一个围城中人!
这城又好像是自己修筑,还不断加高加固。
“人累是其次,心累才是最折腾人。想想自己总想在乱麻般绞缠的事理中抽丝剥茧找出其所以然,到头来身心俱疲还徒增烦恼。”
“快要中秋了,秋意渐浓,月光下疏影摇乱,似是惊破了它们寂寥的梦,这一段时日,琐事太烦,人又太较真,真累啊!哪怕风尘仆仆,也要赶赴一场心灵回归的旅程,况且还有这轮穿越万年时空的月亮,它夜夜陪伴,夜夜情深。”(《何以慰风尘》)多少自相矛盾!
知人论世,使我不得不关注文章以外绞缠魏文晶老师的生活。所幸,她在馈赠《蒹葭苍苍》时,还送我一本不公开发行的文集《棠棣同馨忆椿萱》,让我得以了解魏文晶童年失怙、少年失恃的遭遇,让我得以理解她心中那不肯停歇的“倦梦”的由来。
“任何事情,用力过多便适得其反,所以儒家主张待人接物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多指的是一种生存智慧,所谓‘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其实,人都是喜欢回望的。仿佛过去的一切晶莹,明朗,超越了人世的杂乱无序。事实上,那些远远走过的曾经,哪一天不也是咬着牙熬过来的?只是到后来,我们学会了遗忘,学会了筛选……”(《冬夜随想》)
道理她原是明白的。魏文晶在《雪夜走笔》中记述自己曾去寒山寺游玩,“一位老僧见我在佛祖前满身行囊,慈眉善目地只道一句:放下,方得自在。我没有追问,只还他一个心领神会的浅笑。”
一苇彼岸,要诀就是放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魏文晶是否真的心领神会?
最后,让我虔诚地向魏文晶为父母编写怀念文集《棠棣同馨忆椿萱》表达深深的敬意!——或许,那才是最能流传后世的文字。
作者丨雨人
编辑|赵丹 马文珊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