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千门万户之上,那曈曈的日光宣告着新春的开始。街道上,邻里间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在《元日》中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新年第一天的景象。“曈曈”二字形象地表现出阳光洒满大地时的明亮感,“新桃换旧符”则寓意着新年伊始将旧的一年所贴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以此表达辞旧迎新、去除不祥、迎接福气的愿望。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一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刻画,更是表达了古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正如苏轼在《守岁》诗所言:“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诗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还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应该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全家团聚。在孟浩然的《田家元日》中,“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作者通过描写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表露个人的仕途遭际,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即使身处异乡也无法忘记家中父母妻儿。过年时,无论距离多远,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使得春节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时刻。
除了家庭聚会外,春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猜灯谜等。南宋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写道:“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捕捉到了当时人们燃放爆竹庆祝新年的瞬间: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观看,而那些被加热过的竹筒一旦被扔到地上,便立刻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如同雷鸣般回荡在整个庭院之中。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节日氛围,而且也能体会到古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此外,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更是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烟花璀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节庆盛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之间,拜年的仪式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礼仪之美。新春之际,当晨曦初露,微光洒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文人们便身着整洁的长袍,手持精致的名帖,前往亲朋好友或师长的府邸致以新年的祝福。明代文徵明的《拜年》中有言:“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两句诗中描绘了明代过年期间互相拜访、互致问候的社会风俗,尤其生动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交礼仪和节日氛围。在古代,尤其是像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人们往往会通过拜访亲友来表达祝福与问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亲自登门拜访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用“名纸”,也就是今天的贺卡或名片,代替亲自拜访。“名纸朝来满敝庐”,这句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家中堆满来自各方友人的贺卡,还暗示了当时人际交往的频繁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即使是简陋的居所,在新年这一天也因为这些充满祝福的名纸而显得格外热闹。这种做法既保持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性联系,又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可能带来的不便,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交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诗人借由春节这一特殊时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如明代杨慎的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不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春节期间,面对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有些文人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自我反省,进而创作出更加深刻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古代的祭祀祖先到现代的家庭聚餐,从传统的拜年习俗到电子红包的流行,每一个变化都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然而,尽管形式有所改变,但春节的核心价值——团圆、欢乐、希望——始终没有变。它仍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人与自然、促进人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春节的作品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们通过对特定节日情境的细腻描写,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同时,这些诗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人们生活方式及思想感情变化的窗口。因此,尽管现代春节的形式有所变化,我们仍可以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古老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作者丨石鑫
编辑|赵丹 马文珊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