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盛世逢盛会,扬帆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统揽全局、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如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途径,助推嘉峪关市文旅融合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自觉扛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何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珍视敬畏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标志地,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印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真实完整保护好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努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作为“长城脚下的文化遗产守护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嘉峪关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长城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雄关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嘉峪关地方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并且能够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二、以抓铁有痕的毅力守护文化遗产延续嘉峪关文脉
嘉峪关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嘉峪关考察时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扎实推动嘉峪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坚持完善制度与规划引领并重,夯实筑牢保护屏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统筹设计、加强制度保障。《嘉峪关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对我市未来五年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应按照总体规划,构建多层级协同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框架,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和自觉。同时,要坚持原真保护与整体保护并重,我们以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传承为目标,坚持保护修缮与探源开发并重,彰显文物遗存活态价值。
文物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能够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坚持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激活雄关大地上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为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遗产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文化遗产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从小的角度看,文化遗产关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激活其保护利用创新力,让嘉峪关的各项遗产在新时代发挥新价值。同时做好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延续嘉峪关赖以生存的文化命脉。
三、努力开创新时代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关系文脉传承、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做好新时代嘉峪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嘉峪关,遗存星斗、文脉绵长,当下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要探索信息化赋能、多要素支撑的保护发展路径。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加快嘉峪关数字长城博物馆长城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步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培育壮大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队伍,打造“人才高地”。不断完善符合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多元化支撑保障体系。
要拓展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思路。坚持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开展全区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底数,明晰家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擦亮“天下第一雄关”金字招牌,坚持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加强重要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修复,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雄关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科学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始终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嘉峪关力量。
(作者单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编辑|艾鹏 赵丹 李多进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