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周三)   2℃~ 20℃   多云
  • 搜索
  • 学习强国
  • APP
  • 综合 公共
    看电视
  • 综合 交通
    听广播
  • 公众号
  • 微博
建设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打造民族精神高地——嘉峪关市长城工作纪实
时间:2024-08-21 11:24:40 来源: 阅读量:51

李巍 摄 巍峨关楼

刘金海 摄 金色巨龙


内容摘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要冲,历史悠久,长期见证文化交流。嘉峪关市辖域长城形态丰富,保存完好,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凝练长城精神,展示民族精神最理想的区域,有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得天独厚的优势。2021年12月,嘉峪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工作任务,第一项即是坚决落实政治嘱托,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传承弘扬长城历史文化和精神,努力将嘉峪关建成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一、长城承载民族精神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纵横十万余里,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创造力,是世界历史文化奇迹。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纵观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体中国人民所接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日本悍然入侵中国,在占领区奴役中华各族人民,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在侵略中,日本军队还曾把侵略者脚踩长城作为胜利的标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它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作为写入歌词中唯一的文化,长城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象征。长城精神就是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六盘山感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1984年9月、7月,邓小平、习仲勋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关城视察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包括被利用、加工,能阻挡入侵的山川地理、人工设施。嘉峪关境内以关城为中枢的明长城防御体系,有展示长城精神,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优越条件,最能体现长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二、嘉峪关历史底蕴深厚,有独特的长城情结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端,扼控丝绸之路,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一)嘉峪关的历史渊源

1.嘉峪关的历史开始于张骞的发现和驿道开通。公元前139年至前12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往返两次被匈奴俘获,拘押于黑河、讨赖河流域达11年多,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嘉峪关、酒泉、张掖一带特殊的地理价值、军事价值,并以高度责任感搜集了地理风水、人口风俗情报。公元前121年春夏,按照张骞策划建议,霍去病率军直扑河西走廊中部,荡除讨赖河、黑河、祁连山居牧匈奴,占据山水环抱的河西走廊中段,同年秋汉朝设置武威酒泉郡(以军武之威建立的酒泉郡),在讨赖河北岸建立酒泉塞,最早的塞口就是黑山以南(关城附近)和小钵和寺。其后汉朝以酒泉郡为根据,逐步扩张并开通驿道。驿道开通后的历史中,嘉峪关地域凭借天险扼控驿道,祁连山、黑河、大漠戈壁拱护两侧,保障着道路的安全。嘉峪关由此成为西域文明东进和中原文明西出在青藏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南一带必经的通道。

2.嘉峪关的历史贯穿战争。酒泉郡设立后成为汉朝西部打击匈奴的根据地,承担战争驻屯、补给、集结、转运、筹粮草、休整等功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余骑、重合侯马通率四万余骑、后将军赵充国率三万余骑曾从酒泉整装出发,攻击匈奴、开疆拓土。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府设立。刘细君、冯嫽、陈汤、段会宗、辛武贤、王骏、班超等都是出嘉峪关经略西域,完成使命。

嘉峪关地域自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归中国版图,后又历经凉、回鹘、吐谷浑、西夏、蒙古等政权,乌孙、月氏、匈奴、鲜卑、氐人、突厥、回鹘、党项、羌、蒙古等部族占据。多个历史时期处于部族之间的纷争中。15、16世纪,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明军与占据关西七卫的察合台后王势力长期以嘉峪关为界对峙,战火不断。正德十一年(1516年)、嘉靖三年(1524年),嘉峪关发生记入国史的大规模战争。“中外巨防”就是明清时期嘉峪关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

3.嘉峪关的历史贯穿长城。河西走廊归汉以后,开始修筑长城。汉长城是元鼎年间西汉修筑由令居(今永登县境内)到酒泉,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时期修筑。主要分布在安远沟至黄草营、断山口西北、新城草湖外侧、黑山东侧石关峡一带。明朝向北驱赶了元蒙。为防御瓦剌部、鞑靼部、察合台后王势力等元蒙及其蒙古后裔势力反扑,修建了西起讨赖河畔、东到鸭绿江畔的万里长城。

嘉峪关境内密布峡谷、险山、湖沼,是古代河西走廊最适合设防的地带。无论汉代的酒泉塞,还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以下简称防线),都是因为祁连山、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大地理聚合在此。明朝在当地利用天然屏障,嵌筑人工长城,封锁河西走廊,构建中外巨防。这个选址是人类在河西走廊乃至更大范围几千年战争与生存实践的必然选择。

2000多年以来,嘉峪关长期扮演了交通站关、军事边关、通商税关等角色。东西文化长期交汇于此,使嘉峪关成为文明分水岭,以西,逐步过渡为多国度、多民族、多宗教;往东,逐步过渡为汉族为主、儒家文化、中原王朝。

(二)明代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

嘉峪关防御体系自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修建,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野麻湾堡筑成,清朝仍在加固,防线形成现在的规模至少用了240多年。嘉峪关长城防线保障肃州外围安全,是明朝最西的有效控制区域。嘉峪关统辖范围遍布长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是成建制的防御单元,是甘肃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地方志记载:“嘉峪关长城起于卯来泉之南,讫于野麻湾之东北”。

1.防线概况及特点。嘉峪关防御体系西南起祁连山北麓红泉墩,南至肃南县境内卯来泉堡,西至玉门市境内骟马城,北至金塔县境内花城儿后墩以北,东至肃州银达镇两山口堡以西界牌墩,东南至肃州金佛寺堡南,整个防线宽阔纵深百里多。辖域包括祁连山北坡、讨赖河峡谷两岸、黑山、新城草湖,周边延至肃南县、玉门市、金塔县、肃州区。明长城总体上的线状延续在嘉峪关表现为片状防御体系。防御体系宽阔纵深百里多,扼守两条古道,多处山口。曾经有两座关,近20座营堡,70多座墩台,数百里边墙、壕堑。因为位置冲要、建设周期长、工程体量大、长城形态丰富、久历战争等原因,嘉峪关长城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防御体系。

2.长城种类及形态。因地理复杂,嘉峪关地域因地制宜分布了形态各异的长城5类近20种。5类分别是天然险、关堡、墩台、墙体、壕堑。具体形态有关、营堡、墩台、边墙、壕墙、远壕、城壕、外壕、山壕、边壕、壕棱、斩崖、崖栅、远墙、水壕、湖沼、险山、峡谷、纵深等。如此修筑长城,就是充分利用地理,让入侵者过不来、上不去、下不来、回不去。防线是古人利用地理防御的经典,名副其实的长城百科全书和露天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有独特的长城情结,有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发长城旅游最理想的区域。

三、保护长城,大力发展长城旅游

嘉峪关市是伴随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钢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因矿建企,因关得名,因企设市。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依托优势资源,保护长城,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长城,使嘉峪关成为中国长城象征和长城旅游目的地。

(一)嘉峪关市已经发展成以长城为龙头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1984年9月嘉峪关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二类重点旅游城市,随即提出了“对外宣传、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旅游业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新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嘉峪关市定位为工业旅游生态城市。以长城为龙头,全面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围绕关城建成世界文化遗产公园、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等。实施项目带动,引进方特,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长期坚持举办“铁三赛”、国际短片电影展、冰雪运动会等赛事节会,大力培育发展节庆会展旅游,强化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建成雄关广场、长城博物馆、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嘉峪关大剧院等文化工程和东方百盛、恒基美居等商贸中心,打造交通枢纽和智慧型城市,推动农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强商贸流通体系。支持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出台了《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全域旅游发展补贴奖励办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补贴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力。策划举办了系列宣传推广和主题营销活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关城、关城里、方特丝路神画景区贯通运营。2001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经过多年探索,嘉峪关市从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建旅游大景区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逐步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景区的发展格局,确立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的思路和发展目标,已经步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继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关城文物景区又荣获“2019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入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百强。2020年,嘉峪关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2023年深入实施“引客入嘉”战略,牵头成立三省九市研学旅行区域合作联盟,形成“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等10个研学产品。长城的魅力和卓越的旅游工作,使嘉峪关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年均增长4.7%,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22年,嘉峪关地区生产总值达362.6亿元,旅游及第三产业产值近130亿元。2023年,全年旅游人数868.5万人次,旅游收入60.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3.2%和312.4%,旅游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甘肃省前列。

(二)长城保护是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1961年3月,嘉峪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2006年5月,国务院将甘肃省战国至明长城纳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全境为明长城防线,遍地“国保”。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特别是对嘉峪关市这样一个处于明代长城防线中、遍地长城、以长城旅游为主的城市,文物保护尤为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嘉峪关多次对长城进行了保护修缮,特别是在2012-2016年间,国家拨付了2.67亿元的中央预算专项资金,实施了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近年来,建立“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科学保护”的机制,定期开展长城墙体水分、盐分、裂缝监测,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逐步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在日常安全巡查的基础上增加常规病害监测,拓宽文物保护内容,实现由本体保护向本体和环境风貌共同保护的转变,以及由传统保护向科技保护的转变。逐年编报《万里长城—嘉峪关年度监测报告》。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全市文物资源勘测工作,绘制完成了全市文物矢量和CAD数据。2021年以来,颁布《嘉峪关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编制《明长城嘉峪关段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详细规划》,为嘉峪关市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嘉峪关长城沿线营堡、烽燧遗址保护标识系统建设工程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批。长城保护,夯实了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的基础,是文旅融合的载体,为长城旅游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嘉峪关时表示:“没有想到,嘉峪关的长城保存得如此完整,周围的环境还保持着历史原貌,这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一)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的机遇和优势

嘉峪关市有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天时、人和、地利”。

天时——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嘉峪关察看关城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把长城的定位推到新的高度,是认识长城、保护长城、开发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行动指南,为嘉峪关市发展长城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引擎;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正式作出了建设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决定,拉开了全面保护长城资源、深挖长城文化、发展长城旅游的新序幕。大环境、大风向、大政策为嘉峪关市深挖长城文化、发展长城旅游、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人和——嘉峪关市经过多年发展,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成为全国唯一以长城文化为主角发展全域旅游的城市。市委审时度势,几年前就提出“景城一体”“建设露天长城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并逐步推进;嘉峪关市已经积累了近40年开展旅游工作、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围绕旅游业形成大量社会资源;近年来,嘉峪关市加强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城市的服务条件和机制日趋适宜旅游业。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依托长城发展旅游的共识和合力。

地利——嘉峪关历史悠久,境内遍布文化遗迹,有封锁河西走廊、独一无二的长城防御体系,分布有数量庞大、形态丰富的长城资源,还有丝路古道、果园—新城墓群、黑山岩刻等全国重点文物,文化“聚合效应”的空间巨大,展示文化、发展旅游的前景广阔。

(二)科学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之我见

从文化软实力考量,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一是扩大景区,实现全域旅游。用长城防线统领嘉峪关全境的旅游开发,把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以自然长城身份统一规划,一体开发。开拓公园至全市辖域,大力开发丝绸古道,把长城防线上的资源都作为景点。把关城游升级为长城游,把景区游拓展为全域游,把特色文化做强做大,最终建成景城一体,再现山川地理襄助国防的盛大景观。二是全面开发长城,展示长城防御文化。全面开放辖域现存营堡、墩台、边墙、壕堑、天然险等20种近百处长城,尽可能恢复消失的墩台、营堡、壕堑。进一步满足游客游览自然长城、欣赏人工长城、实地听战争故事、感受防御文化的需求,让游客充分享受长城文化大餐。三是使用古代地名和长城名称包装城市。明代长城名称和地名蕴含地情信息,反映历史变迁。通过恢复使用仁寿山、钵和寺、果敢梁、路家泉、鸭娃子湖、镇北墩、路神等明代长城名称和地名,命名城市公园、道路、街道、市场、社区等,用长城元素、历史记忆包装城市,凸显长城文化和悠久历史,使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更具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四是讲好嘉峪关故事。挖掘“张骞受阻呼蚕水”“霍去病鏖战马莲滩”“刘细君出嫁乌孙途经当地”“玄奘过嘉峪关”“嘉靖皇帝的三道圣旨”“林则徐过嘉峪关”“左宗棠舁榇出关”等故事,把历史和名人植入旅游,以导游讲解、实地游览、博物馆还原、展板介绍、光影数字等形式面向游客和媒体宣传,彰显嘉峪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五、展示长城智慧,凸显民族精神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嘉峪关的长城体系及其天然险,是山川地理襄助国防的经典,因地制宜的5类近20种长城形态,蕴含着先民智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关城强调的“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在嘉峪关应该深挖的内容。古人在嘉峪关利用地理构建中外巨防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长城文化的精髓。在嘉峪关市弘扬和展示长城精神,首先是挖掘展示长城智慧。嘉峪关的长城智慧,是古人利用山川地理设防的智慧,是因地制宜修建长城的智慧,是用尽机巧防御的智慧,既有巧夺天工,也有鬼斧神工;其次是挖掘当地长城历史。古道开通的奠基之战发生在这里,河西走廊归中国版图的首战发生在这里,汉朝向西扩张的号角从这里吹响,中原王朝的千军万马踏过这里西征。在争夺嘉峪关的战争中,“据一关而撼西域”。在冷兵器时代,嘉峪关的得失决定河西走廊的命运,河西走廊的归属决定亚洲乃至世界格局。嘉峪关的争夺是中原与中亚此消彼长的分水岭,“得嘉峪关得天下”。就因为嘉峪关掌握在中原王朝,才形成了今天的历史;第三是挖掘长城内涵,突出长城的时代价值。嘉峪关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嘉峪关是多种文明汇集地,长城精神在嘉峪关防线和历史中充分体现出来,在2000多年的交流与冲突中,嘉峪关贯穿战争与和平、融合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在华夏文明传承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最能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

历史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嘉峪关有发掘不尽的文化资源,有感受不完的长城文明,适合展示长城文化、发展长城旅游。我们要锚定长城,以建设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为契机,把嘉峪关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华夏文明传承区,进一步打造民族精神高地。



编辑|韩燕玲 王潇

审核穆雯娟

终审|张小鹏



编辑:
主办单位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0~2024 嘉峪关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举报电话:(0937)6220150 邮箱:jygxww@qq.com  ICP备案号:陇ICP备09001133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8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