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万里,气势磅礴。长城,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历久弥新、岿然屹立。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视察天下第一雄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奋力前行,力量倍增!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文物保护、文化研究为抓手,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有力推动文物遗产保护传承、长城文化价值发掘、长城精神宣传弘扬工作提质增效,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学思践悟 力促知行合一
从文物的守护者、保卫者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守护者,我们怎么干?
让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一脉相承,我们如何做?
殷殷期望,化为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力量。新的使命和责任,激励我市上下奋发有为、担当尽责。
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我市以宣讲辅导、研讨交流、心得分享等多种学习形式进行反复学、深入学、研讨学,累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讲话和指示精神”大讨论、专题研讨交流等专题学习活动20余次,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示范引领学、干部群众全员学的多渠道、全覆盖常态化学习机制,结合长城文化艺术作品展、“长城讲堂”、长城文化研讨会、长城精神主题宣讲、“保护长城,爱我中华”长城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文物保护成果网络展、文物保护先进事迹宣传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持续掀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视察嘉峪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热潮。
战略一经确定,奋进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市制定《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实施意见》,牵头起草《嘉峪关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工作方向,制定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学习成果运用到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具体工作实践中。
长城保护 赓续历史文脉
一双略显老旧的运动鞋和一根1米左右的木棍,依靠这两样“老宝贝”,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矫健地爬起了长城。
张斌和队员们沿着城墙一寸一寸详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
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承担着我市境内1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26段43.62公里长城墙体、8座关堡、49座墩台、6段12.94公里壕堑以及2277件(套)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五年来,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在定期巡查、日常监测、维护保养等日常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模式,确保文物安全零事故。
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集体、全市消防工作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见证着我市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的亮丽成绩单。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瞭望》周刊等媒体多次报道宣传我市的长城保护工作和默默无闻、扎根戈壁的长城守护人事迹……一篇篇报道和事例跃动着我市长城保护的蓬勃之姿。
提起科技保护,就离不开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近年来,我市利用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数据平台,运用现代监测技术对长城、营堡、烽火台开展三维扫描、赋存环境监测等工作,做好文物病害预防和周边环境监测。通过大量勘察、实时监测、实验和数据分析,完成了嘉峪关土遗址病害调研及保护与监测技术研究、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需求研究等课题,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监测水平。每年高质量完成3万余字的年度监测报告,监测成果被世界文化预警平台多次采用,受到国家遗产监测中心的书面褒奖。
长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长城保护员,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人力物力、科技应用等角度全面发力。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这些工作均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加快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完成嘉峪关关城南敌楼墙体保养维护工程,完成长城博物馆(新馆)陈展大纲编制并取得省文物局批复。实施嘉峪关长城石关峡口段(夯土四期)保护维修工程项目,该项目作为长城保护的修缮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25万元实施嘉峪关市长城沿线长城关堡、烽燧遗址文物保护标识系统项目。
争取市级财政资金105万元实施嘉峪关市文殊镇二分沟庙保护修缮工程。争取市级财政资金68万元实施嘉峪关关城局部墙体日常保养维护工程。积极推进数字长城博物馆建设等项目,与相关企业积极对接洽谈,计划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资金1亿元推进各项工作。谋划储备明长城——双井子堡遗址保护修缮项目、长城博物馆安防升级改造工程、黑山岩画安防工程等建设项目共计400万元。
研究传承 永葆文化生机
漫步关城,驼铃清脆,马蹄声声,回荡于巍峨的城楼、苍茫的戈壁,似从千百年前传来。
长城重在保护,要在传承。
近年来,我市做好基础研究,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工作持续发力。以“项目课题+人才培养”的方式,积极搭建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平台,先后实施完成13项省级、13项市级人文社科项目和基础研究课题,正在实施“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及油饰彩画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利用人才培训项目”等10项省、市级社科项目和“河西走廊砖壁画数字化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等2项省级课题,出版《嘉峪关史料辑录》等多部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明青砖文物微裂隙注浆装置、墓砖文物表面病害清洗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运用于项目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与时偕行,方可永葆生机。我市还积极搭建长城历史文化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长城讲堂》等平台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赴嘉开展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文化遗产保护、“长城精神”等为主题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场次。广泛开展业务领域学习交流,围绕长城保护、历史研究、文化发掘、精神传承等工作,同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知名院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与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研究院等国内长城研究机构以及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积极建立长期业务合作机制,先后组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文物信息中心联合申报的国家级课题1项,敦煌研究院申报的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1项,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活动。加入“长城保护联盟”,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凝聚全体智慧,推进长城保护事业更上一层楼。
激发活力 长城精神向史而新
“以前游客大多将嘉峪关作为一个景点来看待,围着城墙走一圈,拍拍照就算‘打卡’完毕。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到长城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上,来嘉峪关研学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通过近距离触摸长城历史脉搏,感受古代工匠智慧。”市文旅局局长赵淑敏对此深有感触。
近年来,我市不断发挥优势资源,打造长城精神弘扬主阵地。2021年6月,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充分利用长城博物馆教育基地载体,发挥长城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活动,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特殊节点开展长城文化宣传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建立长城研学游基地,每年举办长城研学活动2-3场次,编写儿童科普读物《宝贝的宝贝》《家乡的宝贝》,制作《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生活场景》2部讲解教案,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感知长城文化。《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主题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课程,“赓续长城精神”社教活动被甘肃省社科联评为甘肃省社科普及优秀案例。
讲好长城故事,让人民群众对巍巍长城产生情感联结与情感共鸣,是我市一直以来积极宣传展示长城文化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先后配合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长城》系列节目、甘肃省文旅厅“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把甘肃讲给你听”宣传视频等采访拍摄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我市长城文化资源、讲好长城故事。培育系列文创和研学产品10余种,持续提升长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弘扬嘉峪关文化遗产,制作《专家讲长城》《我嘉有宝》等系列宣传短视频13部,有效放大了长城文化宣传效应。
长城是时光留给雄关大地的礼物,未来,我市将主动肩负起践行政治嘱托、守护长城文化遗产、弘扬长城精神的历史使命,积极推动构建嘉峪关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光耀华夏。
终审|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