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关赋诗
据《嘉峪关市志》和《嘉峪关志》记载,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8月11日,农历九月初七,到达嘉峪关,并夜宿关下。次日清晨,林则徐立马嘉峪关下,见楼上匾额赫然书曰“天下第一雄关”。立足查看:“近关多土坡,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稍远则有南北两山,南即雪山,北则边墙,外皆蒙古及番地耳。”巍巍雄关,浩气荡荡,放眼河山,思接千古,感慨万千。历经明朝240多年的建设,关雄地险,襟山带河,是名副其实的“边陲锁钥”。数百年间,嘉峪关阅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见证了长城文化与丝绸之化的交融。
此时的林则徐还不知道,嘉峪关也正在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民族英雄,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他,将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篇。林则徐仔细打量着关,关也在静静地看着他。一时间,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等丝路先贤也从遥远的时空走来,与他一起仰望巍峨城楼,俯瞰苍茫戈壁。长城古堡,大漠寒月,古戍雕盘,塞下传笳,令英雄林则徐豪气冲天,发出了:“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的感慨。英雄暮年,壮怀激烈,林则徐提笔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出嘉峪关感赋》其一
(二)时空对话
在第一首诗中,林则徐巧妙地化用了“一丸泥”的典故,意象高远,气势恢宏。即使这首诗成为诗中“豪杰”,也使得这个比喻穿越时空,于一百多年后出现在毛泽东的诗作《七律·长征》中。
林则徐将万里之外的函谷关,比喻为“一丸泥”,既描写其天险可守,也有与嘉峪关做比较的意思。毛泽东进一步将“一丸泥”的意象具象化,写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诗句。《七律·长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离开嘉峪关,林则徐继续他的万里征途。一路走来,从南中国到西北边陲,那个被他时时放在心头的“中国”,此时是那么具体,那么生动,那么真实。与他一起随行的还有七大车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属于中国文人的浪漫。而他却践行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另一种可能,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务实精神,一种永不服输、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坚定。即使身处万里之遥,他也在企盼早日被召还,在抗英前线为国效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在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音,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在《嘉峪关感赋》四首诗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不计个人荣辱、处处以国事为重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出嘉峪关感赋》其四
(三)诗书相映
毛泽东没有来过嘉峪关,但他从林则徐的诗中认识了嘉峪关。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窄处,文殊山和黑山之间15公里的岗塬上,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壕堑等组成,城内套城,城外有壕。关城南北两翼长城,南达讨赖河谷,北接悬壁长城,扼控了祁连山至新城草湖所有的山口、路口、水口,是冷兵器时代防御的经典。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对林则徐诗中的描写一定深表认同,所以才会在100多年后,挥笔疾书,用他流畅遒劲的草书,书写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诗的前两首。他看到嘉峪关居险扼要,三座城楼,巍然拱峙。看到一位位英雄从这里走过:有不辞辛苦,数次穿越河西走廊,终于打通西域的张騫;有千里奔袭,一举击退匈奴的霍去病;也有载书出关,忧国忧民的林则徐……追古抚今,林则徐将嘉峪关及其周边的历史娓娓道来;俱述往矣,毛泽东用书法再度重现了历史,向已经逝去的历史和英雄致敬!
嘉峪关,何其有幸,两颗伟大的灵魂在诗歌里相遇,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好诗配好书,既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毛泽东曾经手书过100多首古诗词,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就有两首,并且署款名“毛泽东”,更是少见,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这组诗的喜爱之情。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雕盘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出嘉峪关感赋》其二
(四)雄关漫道
2019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嘉峪关视察。习近平登上嘉峪关关城,仔细察看城防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胜。习近平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嘉峪关与它身后的万里长城,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更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长城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长城锻造了中华民族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长城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园。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磧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出嘉峪关感赋》其三
当林则徐提笔写下“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的诗句时,他不会想到,百年后,他眼前的这片土地将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如今,华夏大地上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承载着不同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迸发新的活力,走向更远的未来。今天,人们沿着他的足迹,仰观城楼,只见飞檐斗拱,气凌霄瀚。放眼望去,长城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硝烟已散,嘶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湖光山色,戈壁明珠。举目远眺,祁连山巅白雪皑皑,河西走廊绿意盎然。嘉峪关下,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正在快速成长。现在的嘉峪关人守住长城文化精神根脉,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长城精神正在内化为普通嘉峪关市民的一言一行。
嘉峪关市将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诗及毛泽东手书其中两首的影印,收录在《嘉峪关市志》《历代长城诗选》《嘉峪关年鉴》等志书中,供市民学习参阅。并以碑刻形式,放置在嘉峪关东闸门外,让游客诗书并赏,去了解两位伟人跨超时空的“对话”。在悬壁长城景区“林则徐出嘉峪关”雕塑前、在长城历史博物馆内、在长城文物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都可以读到这组气势昂扬的诗作。诗人吟诵,书家书写,小学生也读得朗朗上口。林则徐和毛泽东的情怀跨越时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共鸣,和古老的长城一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作者丨武玉珍
编辑丨韩燕玲 梅欣雨
审核丨穆雯娟
终审丨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