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积极探索司法服务新方式、新途径,为社会治理培育稳健的法治生态土壤,营造更高层次、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倾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努力绘就“嘉和善治”的幸福图景。
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市省属重点国有企业下属公司。该企业的10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其中部分重要装置在投产后反复遇到技术瓶颈和设备故障,系统无法正常运转,项目被迫停滞。合作运营企业也向宏汇公司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并依法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拖欠款项,赔偿投资损失等。法院受理案件后,积极前往企业走访调研,了解项目背景及纠纷争议焦点,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最终促成该项目实现复工复产,盘活了40余亿元的国有资产,降低了经济损失。
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安军说:“法院为我们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的困难问题,为企业生产增进了信心,我们也更有信心、更有措施去促进公司的发展,为嘉峪关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复工复产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常态化开展“访企问需”行动的一大成效。一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组织法官干警下沉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根据受理案件、企业反馈等信息,主动向企业提供“家庭医生”式的精准司法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
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李应玉说:“案件受理后,合议庭认真查阅卷宗,分析研究案情,同时深入企业调查、了解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双方争议的问题,为妥善处理纠纷,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缩小分歧,最终涉案件的项目顺利移交,保证了企业的复工复产,盘活了巨额国有资产,为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法院贡献。”
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将社会治理与法院工作相融合,通过法官干警入驻工业企业、文旅行业、农业产业链开展法治服务,在全省法院创新推出“链长+院长”协作机制,设立“链上法院”法官工作室,延伸建立起法院与企业的“连心桥”,搭建起“法企共建”平台,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小矛盾纠纷在企业内部消化,诉讼在“链上”解决。法官干警组成的特色司法服务队,对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畅通了送法进企业渠道,方便企业维权和矛盾纠纷调解,切实提高企业规范化、法治化运营水平和职工法治意识。
酒钢集团宏源新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暴艳峰说:“通过该平台,提高了宏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并且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问题的及时解决,切实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优化了企业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宏源公司高质量发展。”
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蔡立华说:“‘链上法院’法官工作室是深化‘链长+院长’协作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法治宣传、产业链调研、邀请旁听庭审、公布典型案例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理性维权意识,以精准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院企沟通机制,主动化解企业涉法涉诉难题,充分发挥法官工作室‘派’的优势和‘驻’的便利。”
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力推动“三抓三促”行动在各项工作中全过程推进、全方位落实、全领域见效。努力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打造贯穿“诉前-诉中-诉后”的全流程诉源治理体系,形成助力社会治理的全链条模式,进一步夯实了营商环境的法治根基,让司法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怡说:“坚持能动司法,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在落实中深化、在深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服务保障‘强工业’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全省法院率先提出并做深做实‘链长+院长’协作机制,这一创新之举,开启了司法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赢得了链上企业的好评,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融媒体中心记者丨李嘉 李高宁 安桃
编辑丨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