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嘉峪关,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胜,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情况汇报……
如今,人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仰观城楼,只见飞檐斗拱,“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牌匾高悬城门之上,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我市始终铭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做好长城本体保护、长城价值挖掘、长城精神弘扬等工作;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担全市祖业传承、事业发展和产业创新重任,深入推进全市文物工作;通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市长城挖掘研究阐释工作再上新台阶、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高度、长城文化弘扬工作再上新水平,努力把嘉峪关打造成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保护:长城活力迸发之基
“嘉峪关是文化标地,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以后在修建各类基础设施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破坏!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每每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时的谆谆嘱托,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的内心都充满着骄傲与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既体现出他对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体现着他对保护好长城文化遗产的心心牵挂。
为了给长城本体保护、后续修缮、长城价值发掘、长城精神弘扬提供指导,市委、市政府组织嘉峪关市文旅局、嘉峪关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嘉峪关市志研究院的众多专家牵头起草并印发了《嘉峪关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长城保护传承工作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任务举措、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明确了长城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原则、目标、内容及管理要求。
长城岿然屹立,背后是文物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一代又一代长城人的接力守护。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长城饱经风雨侵蚀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害,墙体根部酥碱、墙面掏蚀凹进、表层夯土风化、裂隙等病害多发。我市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要求扎实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狠抓文物安全工作,全面做好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26段,共计43.617公里(消失段约长6公里),墩台49个,关堡8个,壕堑12.94米,以及2274件(套)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和遗产监测管理工作,督促各部门对管辖区域内的各文物点安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整改,确保文物安全零事故。坚持完成月度2次、季度6次以及节前文物安全集中检查工作,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活动。
无人机巡查、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科技支撑引领我市文物保护驶向快车道——实现了长城文物保护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的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的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的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提起科技保护,就离不开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文物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损害,肉眼很难观察到,然而通过科学仪器则一目了然。”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柳君君告诉记者,近年来,运用监测设备对嘉峪关境内超过40公里长城开展三维扫描作业及赋存环境调查等工作,形成长城独立墩台三维模型信息数字档案、《嘉峪关长城独立墩台病害调查报告》《嘉峪关长城独立墩台监测方案(草案)》,为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传承:长城精神永在之魂
关城景区内,以长城文化和边塞英雄故事为蓝本的中国首部长城史诗剧《天下雄关》正在盛大演出,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丝路先贤、英雄的故事,让观众产生跨时空的精神共鸣。
漫步景区,驼铃清脆,马蹄声声,回荡于巍峨的城楼、苍茫的戈壁,似从千百年前传来。
长城重在保护,要在传承。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条延绵万里、矗立千年的雄伟城墙,已由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抓手。
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围绕长城保护、价值阐释和文旅融合,谋划了11个大类50个子项目的项目库,实施一批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和旅游等项目。其中,总投资1.58亿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嘉峪关关城景区改造工程”,作为我市推进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和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和2023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并通过初设评审已经组织实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旅游之船出海,而旅游借文化之根立足。近年来,我市突出长城文化主题,以大漠风光、绿洲田园和边关风情为依托,以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为主体景观,将嘉峪关长城文化带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经济带。截至2023年6月,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魏晋墓在2023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王琦儒,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从事长城保护、管理、研究工作已经有24年。每每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到长城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上,来嘉峪关研学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内心十分激动。王琦儒告诉记者:“只有赋予长城新的生命力,数百年的‘活历史’才会焕发新的生机,让文化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为了让长城文化知识入脑入心,我市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关城”“钢城”两大IP,推出以“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为主题的研学产品,打造以传承长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学基地,打造“露天长城博物馆”。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加大区域合作交流,围绕长城保护、历史研究、文化发掘、精神传承等工作,以遗产地管理、土遗址保护、长城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监测、画像砖保护研究、文物数字化保护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重点,同敦煌研究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同时与国内长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合作机制,多次共同举办高质量学术论坛、专题展览,多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并推出了一批长城研究新成果。
创新:长城荣光再现之本
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凝聚的“精神图腾”,长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需要在新时代更好地创新与传承,更加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以其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增进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市持续加强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举办系列文体文创活动,大力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方式,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推动嘉峪关成为国内外长城文化研究阐释高地,凝练弘扬“长城精神”,全面提升长城历史文化影响力。编辑整理出版了《嘉峪关筑城史》《嘉峪关史料辑录》《甘肃镇考见略校注》《我在嘉峪关修文物》等诸多专著,编辑出版了儿童科普读物《宝贝的宝贝》《家乡的宝贝》,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插画讲述长城故事。同时举办公益性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著名长城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聚焦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申报实施高质量人文社科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监测、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漫漫丝路,泽遗百代。为更好地宣传嘉峪关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西域文化和边塞古城文化,提升嘉峪关文化品牌影响力,我市坚持举办“丝路讲堂”。自2017年“丝路讲堂”开办以来,邀请王子今、毛佩琦、董耀会、田澍、李国强、郑筱筠、王仁湘、蒙曼、杨建新、王希隆、李并成、张德芳、王其亨、沙武田、赵现海等二十余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莅临嘉峪关,作客“丝路讲堂”。迄今为止,“丝路讲堂”已连续举办25期,累计受众3万多人次。“丝路讲堂”的举办,不仅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文史爱好者以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我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打造的是嘉峪关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胡文平说。
为了弘扬嘉峪关长城文化遗产,组织开展了“嘉峪关故事”系列短视频拍摄工作,目前已完成《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烤肉技艺》一部;组织开展了“专家讲长城”系列短视频拍摄工作,目前已完成《专家讲长城——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专家讲长城——嘉峪关罗城》《专家讲长城——寻找榆树泉墩》《专家讲长城——西长城》等多部短视频的策划、拍摄、制作工作。
我市还培育系列文创和研学产品,创新长城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策划举办长城文化主题精品展览,研发文化特色鲜明、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长城文创产品,持续提升长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组织开展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纹样复兴——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魏晋文化等文化资源,目前已研发出了定城砖茶、魏晋砖壁画剪纸、驿使摆件、风雨雕等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旅游产品,为挖掘嘉峪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嘉峪关印记文创产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巍巍明长城,悠悠数千载。长城是时光留给雄关大地的礼物,未来,我市将在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更好阐释长城文化内在精神价值的宝贵资源,全力打造长城文化标志地的“金字招牌”,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光耀华夏。
融媒体中心记者丨朱玲 窦翔
编辑丨王潇
审核丨张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