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
属于嘉峪关的中秋节味道
是什么呢?
一起跟随我们的镜头,
调动起您的视觉、味觉感官吧!
嘉峪关新闻网讯(融媒体中心记者谢维娜 翟丽娜)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西北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因直径超过二尺,又圆又厚像锅盖而得名。人们在中秋节这样重要节日里制作锅盔,是以美食来迎接佳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愿。
家住峪泉镇黄草营村的曹英一家,延续着节日里制作锅盔的传统。在外婆和母亲的影响和熏陶下,曹英熟练掌握了制作锅盔这门传统手艺。她烧制的锅盔外层焦酥香美,满口面香,手艺远近闻名。
曹英家制作锅盔的所有配料产自自家农田。例如香豆面、南瓜、沙枣面等这些最常见的农产品,都是制作锅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各类丰富食材的运用,成就了不同口味的美食。为了将这一普通的西北家庭面食做得如艺术品般精巧,人们将面团变幻出不同的样式,经过不同方法的加工。这些外形精巧可爱的面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也有着美好的节日记忆。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从和面,发面,揉面,到最终成型,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其实都十分讲究制作技巧。比例适当的发面和碱面,能保证锅盔的美味口感。而揉面则是门学问,不仅需要力道,还要揉得均匀。面揉好后,做成平锅型,扎上“气眼”,型边印上花纹。不同食材的杂糅,手掌间的巧妙赶制,馕坑火候恰到好处的控制,都是经验丰富的主妇们做锅盔需要掌握的技巧。
要烤制出焦酥香美又有嚼头的锅盔。火候十分重要,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嘉峪关人都说“心急吃不了好锅盔”。制作了多年锅盔的曹英对烤锅盔的时间和火候有着精准的把握。因此,她制作的锅盔曾在嘉峪关市峪泉镇第一届锅盔文化美食节中拔得头筹。